ENGLISH | 江苏大学官网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学生工作 对外交流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资讯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资讯 > 正文
碳中和技术创新与碳减排激励机制系列报告会
发布日期:2024-08-20  浏览:
 

碳中和技术创新与碳减排激励机制系列报告会

(数科院206

报告题目可再生能源市场主体行为选择及激励机制设计

报告人杜慧滨  天津大学

时间2024822 8:30-9:20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加快能源转型成为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在此背景下,设计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能源激励机制设计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参与的序贯博弈模型,深入探讨了市场主体特征与行为影响下的可再生能源激励工具选择、激励时机部署与激励水平调整。研究发现:(1)信息型激励政策能有效提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而经济型激励工具则有助于扩大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市场采纳范围,但直接补贴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的支出;(2)提前宣布补贴方案能够减少消费者的延迟购买行为,但可能降低产品总销量;而动态宣布补贴方案虽然可以降低消费者支出、提高企业利润,但政策成本更高;(3)提高补贴水平并不总是有利于解决融资问题,而是需要为不同发电能力的项目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以缓解补贴引发的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这些结论为提高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改进建议,对于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讲人简介杜慧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担任国际期刊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Associate Editor。从事资源与环境治理、能源系统工程、公共应急与风险管理等领域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管理科学学报》, Nature Climate Change, ES&T等期刊上,出版专著《数据驱动的环境政策分析方法及应用》;多份咨政建议得到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题目地方低碳转型路径

报告人:石敏俊  浙江大学

时间2024822 9:20-10:10

摘要: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地方低碳转型的努力,随着碳排放双控政策落地,地方低碳转型将会更加紧迫,但地方低碳转型面临经济增长压力的挑战。浙江的案例分析表明,2035年前改善能源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将起到主导作用;2040年后推动能源转型、降低单位能耗碳排放将占据主导地位。浙江的案例并非个案,在沿海省份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主讲人简介石敏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兼任中国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家协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监事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低碳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温室气体减排、空气污染治理的健康效益与协同政策设计”,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报告题目减缓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延缓了中国碳中和的实现

报告人刘宇 北京大学

时间2024822 10:10-11:00

摘要中国实现碳中和对达成《巴黎协定》1.5℃目标至关重要,优化减排策略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现有研究提出多种碳中和减排政策,但政策协同互馈机制却尚未被揭示。基于此,研究采用中国能源经济动态CGE模型,构建包含4类减排政策、1295个减排情景的政策域;基于情景分析框架,揭示了碳减排政策间协同互馈机制其对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之间的抵消作用将使中国实现碳中和比预期更具挑战性,实现碳中和情景数量减少约六分之五,实现时间推迟5-6年。推进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政策协同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减排效率,而碳定价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组合显示出最大的抵消效应,显著削弱了减排效果并扩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强调考虑减排政策协同的重要性,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制定有效碳减排策略提供一定借鉴。

主讲简介:刘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能源与环境政策的经济和排放影响。目前,发表期刊论文190篇,其中,SCISSCI)论文120篇,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Energy, Energy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主持科研课题56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双碳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等。

报告题目城市碳核算与达峰

报告人单钰理 伯明翰大学

时间:2024822 11:00-11:50

摘要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正深刻改变着地球环境,加速全球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事务的重大战略机遇。近年来,中国不断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减排政策和举措,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亦是温室气体的重点排放源,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建立符合中国特点、国际认可的城市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准确量化城市排放量,评估达峰进程,甄别排放增长驱动因素,探讨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对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乃至全球温控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讲人简介单钰理,伯明翰大学长聘副教授,地理地球与环境学院可持续发展学科带头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毕业于东英吉利大学(英)、复旦大学,曾就职于格罗宁根大学(荷)。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及“全球2%顶尖科学家”。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合作者,担任Scientific DataApplied Ener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期刊编辑、国际产业生态学会可持续城市分会理事、全国投入产出与大数据研究会首届海外常务理事等职务。曾获国家优秀非公派留学奖、德国绿色精英奖、伯明翰大学创始人大奖等二十余项学术荣誉。单钰理副教授的研究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领域,侧重于碳排放核算、区域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减缓与应对等,其研究成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大量理论与数据支撑。在CNS等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百余篇,二十余篇入选ESI热点与高被引论文,被正面引用万余次,被包括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社、路透社、金融时报等在内的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其参与搭建的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2016年上线以来,注册用户近7万人,年下载量20万余次,被千余篇研究论文使用。

报告题目顺势而为还是随机应变:理解碳减排政策下的企业绿色转型决策

报告人邵帅 华东理工大学

时间2024822 14:00-14:50

摘要准确理解碳减排政策实施背景下企业应对策略的动因与后果,对于我国“双碳”战略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一代表性碳减排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样本,就碳减排政策下企业的现实选择、驱动因素,以及相应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考察。

主讲人简介邵帅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商学院副院长、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团队发布),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在《Nature》子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Energy Journal》《World Development》《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30余篇论文入选ESI热点及高被引论文;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及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资政报告获省部级以上肯定性批示和采纳20余次;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刘诗白经济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担任《World Development》《环境经济研究》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以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学年会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报告题目:基于数字孪生仿真的复杂交通系统碳排放精准分析方法

报告人:刘志远  东南大学

时间2024822 14:50-15:40

摘要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管理成为关键问题,中国“双碳”目标对交通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减排要求。交通系统的复杂性源于模式耦合、需求与供应互动以及系统的随机特性,使得碳排放的精准分析变得复杂。传统管理方法难以有效建模和分析这种多样化的系统。本研究针对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仿真分析框架。通过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和先进仿真平台,构建了一个集成的交通碳排放分析系统。该系统利用多源数据驱动,结合宏观与微观交通仿真,优化了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研究采用了TASP多模式智能体仿真平台,提升了仿真精度,并在苏州古城区进行应用验证,为交通碳排放的科学管理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智能支持。

主讲人简介刘志远,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复杂交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并随后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一年。2012-2015年就职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201712月至20181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数学系访问学者2015年入选国家级海外特聘专家计划(青年),2019年入选国家自科基金优青。研究领域包括交通大数据分析、交通网络规划与管理、公共交通、多模式物流网络等。发表SCI/SSCI论文百余篇(皆为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被引7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6项。担任由Elsevier出版的国际期刊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执行主编,四个知名SCI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IEEE ITS Magazine, ASCE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以及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副主编。

报告题目环境规制政策对劳动力配置的复杂性影响

报告人王群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时间2024822 15:40-16:30

摘要环境规制的作用不仅在于改善环境,还可能给经济系统带来重大影响,在就业方面的影响最值得关注。由于环境规制在实施阶段、产业和地区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总量变化,更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深刻转变,引起劳动力在多个维度上的再配置。通过整合多个来源的数据库信息,运用计量经济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本研究从企业内、产业间和城市间三个方面对环境规制的劳动力再配置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进而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主讲人简介王群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管理与政策方向的研究工作;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等榜单;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兼任Energy Economics、《环境经济研究》等期刊副主编,是中国“双法”研究会气候金融分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副理事长和副主任委员。



欢迎师生参加!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76信箱
电话:0511-88780161
学院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江苏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3339152 位访客